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微利”却已然成为建筑施工行业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境下,一批行业巨擎的老牌施工企业,纷纷通过商业模式转型与升级、战略性组织布局、管理精细化等方式实现了在规模和效益上的双丰收,呈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
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唯有主动调整战略战术,设计一个适合时代发展趋势和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的商业模式,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凡事与其决胜终端,不如决胜开端,我们应该怎样迎头赶上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
一、关注传统业务,提升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是模式创新的基础
当前市场中,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综合性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经历了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交付的全过程管理,有条件真正掌握项目建造的全部成本要素,有机会通过把握设计优化机会以及设计施工一体化降低整个工程的建造成本并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围绕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以优化客户界面的方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从点、线、面提供多维立体的产品与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才能牢牢的把握客户和赢得市场。
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扎实基础,有了良好的基本功,才能为商业模式创新打开了可持续提升的空间。
二、广泛合作,合理整合产业链和价值网是模式创新的保障
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有限,而长期互助、坚实的合作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的企业都将有利益体现,合作的目标在于价值创造,这就需要让各方企业的优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的价值网,通过在资源、技术、产品、资金或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和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贡献力量于企业的产值突破和利润持续增加。
例如,今年6 月财政部、央行等部门下发通知,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等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资产支持证券化融资模式中(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建筑商可以剥离再传统BT、BOT模式中的融资和施工的双重身份中的融资角色,引入社会资金接过了建筑商所承担的融资功能,实现轻资产化的、靠利用社会资金来获取工程的商业模式转变。假如建筑商能率先占据这样的市场先机,将是这个价值网和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部分,毫无疑问,长久的合作将是项目建设双方以及政府的多赢选择,这一类商业模式并逐步循环和强化,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三、文化兴企,精品品牌打造是模式创新的关键
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体现出的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这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社会、员工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关心与支持。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程中,还要持续性强化企业在过去取得成功的文化基因,并引入新的文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积极倡导和着重落实绿色、节能、环保建造等一些产品,向社会传递我们的品牌、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来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业务合作等各方面的活动,使利益相关方都能逐步认同、接受我们的商业模式,达成目标趋同,价值认可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总而言之,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空中楼阁。有地图者不迷路,有模式者不盲目,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环境,也不允许我们仍旧固守着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方能在广阔的建筑蓝海里寻找到开启企业新一轮发展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