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示例,假如将你想表达的意思设为100%,那么你实际表达出来的将只有80%,而其中只有60%能被受众听到,40%被理解,3天后将只剩20%被转化为行动,三个月之后这个比例将仅为5%,这就是沟通漏斗的概念。
沟通的效果从100%到5%过程只需短短3个月的时间,但它的影响也许会持续3年甚至更长,因而有效沟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达成有效沟通的路径也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不过以下几点: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发送者需要清晰表达内涵,而接受者要准确理解并及时反馈。
达成有效沟通的要素虽然看似简单,但其涉及的影响因素就太多了,包括传受双方的职业角度、语言能力、专业素养、理解水平、性格特征等,甚至可能天气状况都会对沟通效果产生影响,因而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我们不断在孜孜以求。
对于开发单位与总承包商来说,沟通是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成就良好的实施效果,总承包商才能提供更为优质的履约服务,达成双赢。然而现实是双方不断在争执为什么己方给出的方案、问题,对方总是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呢,尤其对于处于卖方市场的总承包商来说,有效的沟通、良好的合作才是长期伙伴关系得以延续的前提,那么究竟是我们的沟通技巧出了问题,还是服务的意识出了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说好的双赢效果该如何实现。
有效沟通是关键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甲乙双方会不断的通过合同、会议、信函、面谈等各种沟通形式来推进工作,在沟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但需谨记信息量大并不等同于有效沟通,双方从自身角度出发,会产生针对信息的各种解读,解读不同就往往会出现分歧,这也就成为甲乙双方在工作中产生矛盾的源泉。
易地而处是辅助
从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知易行难。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受到激烈竞争压制的总承包商通过履约过程中来挽回自己的劣势在行业中已是惯例,而建设方在工程筹备时就将承包商看作“假想敌”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要求双方易地而处,摒弃龃龉的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服务意识是核心
对于总包商来说,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缺一不可,太多的问题需要甲乙双方去沟通、协作,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只要能最终达成履约质量,过程中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我们的目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的,在这个前提假设之下,发生的那些不愉快都是可以被谅解的。
归根究底,建筑企业是服务型企业,我们不光要提供高质的建筑产品,也必须提供高标准的服务水平,良好的服务与亲密的合作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做好一个项目、巩固一片市场”是我们工作的最高要求,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承包商与建设方的针尖对麦芒的合作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越来越多的建设方开始采用议标、邀标的双赢的方式来选择承包商来营造建设产品,这时候,建筑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将是同样重要的,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为企业储备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